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案例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家庭美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家庭美德中,子女对父母感恩是一项基本要求,而学会感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要求。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为了加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2010年以来每学年都要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活动的具体任务是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以“感恩”为主题的信并寄出,同时班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总结,家长收到信后以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给予反馈。从活动过程来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倾注真实情感,认真完成任务;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来看,这项活动在教育学生、升华学生与父母的亲情、提高学校声誉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目标设计与总体工作思路 
  本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此项活动旨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感恩教育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亲情感和家庭责任感,并促使其付诸实际行动,从而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家庭和睦,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感恩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将家庭责任感转化为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感恩教育活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以教师的动员引导为铺垫,以学生致父母的一封感恩信为载体,以班级交流活动为渲染,层层推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之情和责任感。
  首先,在活动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恩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感恩” 从个人角度而言是一种责任,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和道德准则;从社会历史角度而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果人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的社会、家庭、校园将更加和谐。其次,让学生懂得对父母的感恩是起点,是个人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对父母不知感恩的人也很难关爱他人。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儿女的爱心。再次,让学生学会如何知恩、感恩、报恩,懂得珍惜、感谢与回报,并进一步使之认识到报恩不仅仅是物质回报,精神回报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父母写一封以“感恩”为主题的信,借此向父母倾诉感恩之情,将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最后,使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得以延伸。在班级内举行交流总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延伸至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与关爱,将家庭责任感升华为社会责任感,并付诸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二、具体实施过程 
(一)动员引导阶段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因而做好动员引导的准备工作是开展活动的重要基础,具体任务是任课教师在每个教学班上好一堂生动的辅导课。在辅导课上教师以情动人与以理感人相结合,通过播放幻灯片、视频和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明确活动的旨向和意义。
  让学生向父母写一封以“感恩”为主题的信,必须强调信的内容的真实情感,因此必须调动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借助于幻灯片、视频则能够提升动员效果,幻灯片选择了《爸爸妈妈》、《苹果树》,视频选择了《天堂午餐》、《跪羊图》,每次播放后教师对其内容加以总结、讲解,梳理出其中要表达的道理。幻灯片和视频的播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为他们写信做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写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出于自愿且充满感情地写信,而不是为了应付或“被迫”去写,能够更好地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实施阶段
  学生写信在课余时间完成,由于准备较为充分,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完成并及时上交,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如期完成。针对种种原因,教师深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原因,使这些同学端正对此次活动的态度,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信进行批阅,认真加以甄别,根据信的内容质量划分等级并做好记录,作为实践教学评分的标准,并将部分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的信挑选出来复印并装订成册。同时,我们也发现极少部分学生的信存在着抄袭现象,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的态度,教师都会找这些同学进行谈话,做通其思想工作让其重新书写。这些同学都能重新端正态度,并认真地完成信的重写。
  在这些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就要将信寄出,教师向学生发放信封并督促其写好父母收信的具体地址,确保学生家长能够收到信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收信地址写得不详细、学生将信寄给自己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教师仍是要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这封信的重要性和意义,认真写好信封。为了更好地确保学生家长收到信件,信件由教师统一寄出。
(三)反馈和交流总结阶段
  学生家长收到信后反馈良好,有的以书信、电话、短信的形式直接反馈给教师,有的则是由学生间接反馈,几年来家长的相关电话、短信总计近500个,2014学年家长纸质回信近200封。家长都表达了对子女写信的感动之情以及对学校和教师的感谢之情,也有家长表明了对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致认可此次活动,认为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并对子女在我校学习表示放心。
  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在各班组织交流总结活动,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一些家长也参与了交流活动,不少学生、家长说到动情之处流下眼泪。学生认为此次活动对其思想震撼较大,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充分认识到了感恩的重要性,并表示要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总结阶段,教师加以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升华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知恩、感恩、报恩。
三、成效与展望
  济光学院思政部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而言有三方面的成效:
  一是教育了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知恩、感恩、报恩的重要性,也更好地明确了如何感恩,以何种方式感恩,这对于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是加深了学生与父母的亲情。学生在信中向父母表达了感恩的真挚情感,父母则通过这封信对子女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了子女的成长,为子女的进步感到欣慰,这样一种心灵沟通加深了双方的感情,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三是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家长在多种形式的反馈中均表示这一活动意义重大,子女收获颇丰,对于子女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感到放心,并希望今后多举行此类活动。可见,不仅感恩教育活动本身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家长也通过活动认识到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倾情付出,从而使学校获得了良好声誉。
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当代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强,一些学生存在叛逆心理,对于活动态度消极甚至抵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增多,一些学生依赖于网络,写信存在抄袭现象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端正态度、改正自己的行为,真正发自内心地参与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活动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一些环节将规划地更为具体,进一步提升活动成效,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活动中受益。

 


Copyright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 Designed by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 | 管理登录